“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十三五”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我国绿色发展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绿色产业蓬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产值达7.5万亿元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30万辆,产销量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绿色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煤炭清洁高效加工及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
二是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进,印发实施机关、家庭、学校、社区、出行、商场、建筑等七大领域创建方案。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行动,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责任目标评价考核,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水效标识等制度。加强土地使用标准制定、审核及监管,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提高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四是绿色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了30余部法律、60余部行政法规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累计制修订绿色发展有关标准3000余项,法规标准的约束力、引导性进一步强化。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面临的形势
虽然经过努力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绿色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生产结构亟待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货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020年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煤炭、精炼铜、原铝、精炼铅、精炼锌等许多资源消耗占全球一半左右;公路货运量占比超过七成。
二是绿色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有关研究表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绿色科技领跑、并跑、跟跑技术的比例分别约为10%、35%、55%,整体仍处于跟跑阶段,缺乏尖端核心技术。我国科研院所申请绿色技术专利占比约为30%,但转化率偏低,失效和弃权比例高达60%。
三是生活消费方式亟须改变。粮食浪费、能源浪费、资源浪费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些领域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的行动自觉。
四是绿色发展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激励到位、约束力强的政策制度体系尚未根本建立,政策合力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政策存在落实不到位、调整不及时等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统计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等都有待健全。
三、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加快农业绿色发展,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提高商贸、信息服务、会展、装饰装修等行业绿色化水平。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推动既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
二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消费体系。打造绿色物流,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和服务合作。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
四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培育建设创新基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五是健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体系。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切实加强农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动污水、苦咸水、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海水淡化。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六是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法律法规支撑,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立法进程,强化执法监督。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落实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培育绿色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继续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