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某某水务平台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8888888

新宝GG新闻

News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宝GG新闻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发布日期:2024-04-15 11:57浏览次数:59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注重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等的投入,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技术进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随着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低价格“要素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湖南的经济增长不能过多依靠增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要更加注重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这些先进生产要素及其使用效率的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 

  一、湖南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主要特点

  (一)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阶段看,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的投入是这些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湖南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来实现的,在加大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不断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劳动的投入。然而,近十多年来湖南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2000年资本形成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率只有23.1%,2001—2012年间资本形成以年均16.2%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并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4%,此后一直维持在60%以上,2012年为63.7%。根据湖南历年经济数据,建立经济增长模型测算,资本弹力系数为0.769,表明湖南资本投入1%的增长,可以导致地区生产总值0.769%的增长;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弹力系数为0.231,表明劳动投入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231%,而劳动力投入一直低速增长,2001—2012年湖南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9%,技术因素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相对比较低,可见近十年来,资本投入在所有投入要素中占有绝对优势,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资本投入的扩张向二产业倾斜。物质资本体现于三次产业部门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改善,以固定资本形成作为资本投入,2000年湖南一、二、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分别为48.36亿元、232.04亿元和801.60亿元,到2012分别为468.09亿元、6331.85亿元和7776.67亿元,是2000年的9.6倍、27倍和9.7倍,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增长最快,增速的不同导致资本投入占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资本投入占比分别为4.5%、21.4%和74.1%,到2012年,三次产业资本投入所占比例分别为3.2%、43.5%和53.3%,第一产业资本投入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资本投入占比上升了2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资本投入占比下降了20.8个百分点。资本投入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湖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1:36.4:41.5调整为2012年的13.6:47.4:39.0,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比重降到20%以下,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其中,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0.8%提高到2012年的41.3%。投入结构的高度化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度化,在工业化初期,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到工业化中期,随着资本要素投入在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中相对比重逐渐增加,产业结构也从最初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2000年湖南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8%,2012年达到67%,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三)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偏向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劳动投入的重心从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以从业人员反映劳动的投入,2000年湖南一、二、三产业劳动投入分别为2120.98万人、840.52万人和616.08万人,三次产业劳动投入的比重分别为59.3%、23.5%和17.2%;到2012年,一、二、三产业劳动投入分别为1668.99万人、948.78万人和1401.54万人,三次产业劳动投入比重分别为41.5%、23.6%和34.9%,2000年—2012年间,一产业劳动投入比重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二产业劳动投入比重维持不变,三产业劳动投入比重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湖南劳动力投入结构,如果结合生产结构看,显然,第一产业的劳动投入比重远高于它的生产比重,而第二产业的劳动投入比重远低于它的生产比重,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比重也低于它的生产比重,这种劳动投入和生产比重的明显不协调是由于产业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偏差,相对劳动生产率在第一产业显得非常低,2012年湖南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只有0.33,在第二、三产业显得较高,第二、三产业分别为2.01和1.12。

湖南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度

产业结构(%

劳动结构(%

相对劳动生产率(%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2000

22.1

36.4

41.5

59.3

23.5

17.2

0.37

1.55

2.41

2005

16.7

39.6

43.7

48.6

21.5

29.9

0.34

1.84

1.46

2010

14.5

45.8

39.7

42.4

23

34.6

0.34

1.99

1.15

2011

14.1

47.6

38.3

41.9

23.3

34.8

0.34

2.04

1.10

2012

13.6

47.4

390

41.5

23.6

34.9

0.33

2.01

1.12

  (四)劳动力产出效率提高,资本产出效率下降。湖南的人均GDP从2000年5425元提高到2012年的33480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不断提高,2012年湖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5216元/人,是2000年9894元/人的5.6倍,而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0年湖南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为3.33,到2010年下降到1.63,下降了51.5%,2011年资本产出效率比2010年有所回升,为1.72,2012年继续下降到1.51。从单位劳动拥有资本指标分析劳动和资本两类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拥有资本量越高,2012年湖南人均拥有资本量3.63万元,是2000年人均拥有资本量的12倍。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要素的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增长速度,可以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尽管不能增加资本要素产出率,但能够通过增加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湖南经济发展水平与要素产出效率

人均GDP

(元/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单位投资额产出GDP

单位劳动力拥有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人)

2000

5425

9894

3.33

0.30

2005

10562

17188

2.57

0.67

2010

24719

40510

1.63

2.48

2011

29880

49249

1.72

2.86

2012

33480

55216

1.51

3.63

  (五)技术进步投入不断增长,投入强度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度降低,更加强调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在实践中,先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由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用技术改造投资和R&D经费投入来观察湖南技术进步的投入状况,技术改造投资反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技改投资看,2000—2012年,湖南技术改造投资从175.20亿元增加到5628.98亿元,年均增长32.6%,2012年全省技改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8.6%,比2000年的16.4%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2012年湖南一产业技改投资73.61亿元,占全部技改投资的1.3%,一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很小,说明一产业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缓慢;二产业技改投资4479.26亿元,占比为79.6%;三产业技改投资1076.11亿元,占比为19.1%。显然,技改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这主要是因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工业。从研发经费看,湖南R&D投入总量从2000年的19.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68亿元,年均增长25.3%。增长较快,研发投入总额逐年增加的同时,投入强度(R&D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12年湖南R&D投入强度为1.30%,比2000年的0.54%提高了0.76个百分点。从企业看,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有9个,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2011年增加了3个行业。 

  二、湖南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投入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近五年来的情况看,资本投入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改造投入比重依然不高。2008-2012年,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17495.64亿元,占全省投资的35.6%了,反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新建、扩建投资累计完成23492.41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7.8%,表明湖南资本投入依然是由规模数量扩张主导。二是设备投入占比偏小。设备投资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2012年湖南设备工器具投入的占比只有17.2%,比2008年的19.5%还降低了2.3个百分点。三是重化工业投入较大。2012年,湖南制造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52.4%,尽管比2008年的59.1%下降了6.7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尤其是产业层次较低、污染重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高达12.4%,比2008年的11.7%还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投资相对少,2012年电气机械、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只有11.9%,尽管比2008年的7.5%提高了5.2个百分点,比重依然不高。 

  (二)劳动投入结构的产业转换滞后。劳动投入的产业间转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化之一。2012年湖南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8061元/年人,是2000年3785元/年人的4.8倍,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劳动排出,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湖南表现出的特点是第二产业的生产增长率最高,二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然而,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迅速的提高,2012年湖南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11687元/年人,是2000年的15399元/年人的7.3倍,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劳动排出效果,使二产业劳动投入增长缓慢,劳动力吸收能力无法提高,2012年湖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948.78万人,只比2000年的840.52万人增加了108.26万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吸纳的就业空间也十分有限,2012年湖南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401.54万人。如果应该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于第二、三产业劳动吸收能力的有限,造成劳动投入结构的产业转换滞后,对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地区来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问题,增加城市贫困人口,并带来相应社会问题。 

  (三)研发经费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湖南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不高,2012年湖南R&D强度只有1.30%,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97%低0.67百分点。湖南省R&D投入总量在全国位次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2011年,湖南的经济总量全国排第10位,中部排第2位,而R&D投入总量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第15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3位;投入强度在全国排第13位,在中部排第3位。湖南开展科技活动,有R&D投入的企业比例不高,2012年湖南规上工业企业12785家,2965家开展了科研活动,占总数的23.22%。其中,208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868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41.7%;规上工业企业中1777家企业有R&D投入,占总数的13.9%,591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28.4%。研发经费在产业间投入不平衡,湖南R&D投入相对集中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仅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就占了规上工业R&D投入的53.6%,全部R&D投入的35%,而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R&D投入只占了规上工业R&D投入的10.4%,全部R&D投入的6.7%。 

  (四)人力资本的优势未充分发挥。2012年湖南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2.54万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6.45万人,从事创新活动的R&D人员9.25万人。全省有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9个。总体上看,湖南有一定的科技实力,拥有了一支相当规模的研发人才队伍,但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科技资源的潜力和能量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应用性成果产出不足,201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6437.1亿元,湖南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44.2亿元,只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0.69%。二是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不够。2012年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16204件,有效发明专利数8436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88件,占有效发明专利数的1.04%。三是科技转化服务能力不够。全省拥围绕科技转化服务的平台极少,从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更是只有少数几家。四是真正高质量、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还是严重不足,而吸引、挽留激励高端人才的机制和文化尚不到位。 

  三、优化投入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途径

  (一)以技术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湖南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途径。然而技术进步和创新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和元素,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条件,包括市场、人才、资本与政策环境。当前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形成一个广阔的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普及和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在人才、资本和政策的软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政府及高等学府、研究机关携手联合。企业要增加研发的投入,重视已有技术的竞争优势,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调整经营与竞争战略,实现从成本取胜成为技术、品牌、质量与服务业的竞争,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耗费。从政府来说,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要完善技术扩散和转移的相关政策,完善人力资本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尤其是要大力改善湖南的营商投资环境,加强政府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吸引人才到湖南来创业,吸引资本到湖南投资。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形成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技术转变为实用的相关产品。 

  (二)利用资本市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资本市场在推动创新和转型中可以发挥比较特殊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对于培育和发展创新企业非常重要,它为创新企业提供早期的创业资本,中期的成长资本,以及后续发展扩张的持续融资平台。目前湖南中小企业、创新企业的融资还面临许多的障碍。因此,要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为湖南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援助;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湖南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鼓励发展、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湖南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 

  (三)以人力资本投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供优质的工作岗位,这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是以拥有大量的掌握先进技术和操作技能的人力资源为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而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湖南要重视和提高人力资本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社会及政府要增加人力资本教育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来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迁移也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扩大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技能和积累经验。因此,政府要投资于改善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外部环境,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限制,降低人力迁移成本,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四)以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在资本要素方面,反映资本价格的利率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在土地要素方面,获得土地的机会上不均等;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真正形成。要抑制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而引发的数量型增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尽快完善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反映其稀缺程度,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获取市场竞争力,同时改变部分行业竞争过度、部分行业资金进入不足的不利市场环境,增加要素投入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承办:核算处
执笔:张  晴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查看更多 >>

案例推荐

友情链接: 耀世 高德 杏花 杏耀 欧陆 天富
Copyright © 2002-2022 首页-新宝GG-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