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经过了加权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双轨固定汇率—爬行钉住+自由浮动双轨汇率—中间价制度等一系列汇率制度改革,形成了目前“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具体而言,建国初期我国实行浮动汇率,由于金银匮乏及朝鲜战争影响,汇率波动剧烈。1953年,计划经济体制健全后,我国汇率基本稳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也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一直升值到1980年左右。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积累外汇以进口设备,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了为期十多年的贬值。1993年底,宏观经济过热,外汇需求旺盛,调剂汇率(市场汇率)持续偏离官方汇率,贬值压力过大,央行首次使用外汇储备稳定市场。在此背景下,1994年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人民币中间价制度诞生。1998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升值。2015年在人民币加入SDR背景下,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从历次汇改来看,汇改是为解决汇率制度出现的不适应性问题。1973年汇改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货币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1981年实行双重汇率是为了扩大出口,降低进口成本;1994年汇改是因为当时市场贬值力量太强,维持官方汇率代价太大,同时汇率高估也不利于出口;2005年汇改是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宽松,资金大量流入,宏观经济有过热风险;2015年汇改是因为美元指数大幅升值,钉住美元导致人民币兑其他货币大幅升值,同时中间价不够市场化也对人民币加入SDR形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