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周边地区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清算手段,成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主流观点和政策设计更多参考德国马克的经验,以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情形,认为人民币应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路径。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人民币国际化困境带来了“突破口”,即人民币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区域化,再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一、国际经验和发展沿革
“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路径,以德国马克最为典型。二战以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德国出口产品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占领了细分市场,处于价值链上游,在货币议价中占有优势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联邦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领导国,德国企业在出口领域大量使用马克计价和结算,以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直接促进了其在贸易领域的使用。60-80年代,德国马克在德国与周边国家的外汇交易和贸易结算领域的国际使用迅速提高,同时,德国政府并不抑制马克升值,在贸易领域鼓励德国马克的国际使用,间接促进了马克的使用范围从周边国家扩散至欧洲区域,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基于德国马克的国际地位,并逐渐促成了欧元的全球地位。
在2009年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已经开始了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起始于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是基于贸易发展和经济开放为基础的,与德国马克有极大的类似,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参考马克的经验,优先周边使用,逐步区域化发展和国际化推广。
表1:人民币正式国际化之前在我国周边广泛使用
不过,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除了在以我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主的周边外,德国、英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有较为重要的比例。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存在全球重点地区和认同度高的地区,与德国马克有较大的差别。
二、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现状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人民币国际化困境带来了“突破口”。“一带一路”为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水平提供了历史机遇,而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
当前,区域化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要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一带一路”的人民币国际使用基于沿线的进出口贸易情况。2013年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情况有两大特点:
一是沿线的贸易总量增速高于我国总体贸易增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总额达26880.48亿美元,是2010年的近2倍。
二是沿线的贸易总额占比逐年增大。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已达58.72%,这说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部分。
表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增长
来源:中经网
东南亚地区与我国的贸易关系愈发紧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量稳中有升,东南亚、中东欧、东北亚、西亚北非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贸易区域。其中,与东南亚的进出口额呈现快速增长模式,2020年与东南亚区域进出口总额达6865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54.79%,占“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的贸易比重从22%增长至30%。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起航。
图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wind
“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不断扩大。在原有WTO框架下的全球化趋势被打破、双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盛行的背景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区域贸易呈现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经常项目下的跨境支付与结算规模也高速增长。根据央行统计,2017-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理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额在稳步提高,三年内沿线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分别为1.36万亿元、2.07万亿元和2.73万亿元,在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分别达14.80%、13.06%和13.88%。
不过,根据人民银行和我国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据推算,香港境内银行的与跨境贸易结算有关的人民币汇款总额占同期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的75%-95%区间波动,其他区域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并不高。
表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注:“占比”指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比例
三、人民币难以突破区域使用的原因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突破,“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需求不断扩大,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还是在我国香港为主的东南亚周边优先发展,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发展缓慢,“区域化”目标仍有较大空间,距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且缺乏实质的落地机制,一旦有其他重要事项发生时,常常会降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优先级。
二是缺乏丰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缺乏有深度和广度的境外投资者群体,国内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范围有限。
三是美元、欧元、日元等现有的国际货币所对应的经济体对人民币国际化设有阻力,其本质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和主要发达经济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政策变化和相关建议
“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虽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但面临较多的现实困难,其核心在于,货币的国际使用不是一国政策和意愿可以左右,是一个历史机遇、政策配合以及长期实践为基础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十四五”期间明确需要推进的目标,因此相关政策可能有如下变化:
一是有序发挥人民币多种国际货币职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充分认识到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要提高国际货币的投资、储备、计价等多种职能,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份额,以结算货币为基石,以人民币资产为载体,
二是多角度提供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载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人民币在多边金融项目中的话语权,研发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投融资工具,在进行贸易的同时,有利于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计价资产,沉淀离岸人民币,培育广泛的境外投资者群体。
三是持续夯实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经济基础。人民币被其他国家和区域认可和使用,其本质的是对人民币代表的国家信用的认可,对人民币所计价资产稳定性的信任。继续做大经济“蛋糕”,尤其是推动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区域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高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话语权。
(作者曹誉波为经济学博士,供职于某国有大型银行金融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