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布日期:2025-07-05 09:01浏览次数:138
科学课在众多课程中还是处于副课这一地位,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上好一堂科学课至关重要。
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节典型的科学课就是: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和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一环扣一环。前面几部分学生还能比较安静地讨论和交流,但是一到实验,学生们就比较兴奋,特别是好玩的实验,就有点刹不住车,重点表现在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对于新鲜事物也比较好奇。往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探究活动在学生的兴奋大叫中开始,在老师和学生的手忙脚乱中进行,在老师声嘶力竭的叫停和学生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出现了“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别人,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表见解,不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抓住关键地方,在听懂别人的意思的基础上,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调整自己的观点,并能交流自己的观点。
1.教师学会倾听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教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以身作则,比如俯下身来听学生听讲,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老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敢于表达,更能享受表达的愉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榜样。
2.教会学生倾听
光嘴巴说学会倾听是没用的,要让学生知道倾听的道理。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老师不能一味地“堵”,一直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要认真听讲等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行,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道理就不能说的太生硬。要变“堵”为“疏”。我就跟学生说:“喜欢听别人发言的学生往往就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看看谁听得仔细,可以听出和你的意见不同的地方,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样巧妙地把道理说给学生听,学生乐于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及时恰当评价学生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比如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话语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在下面窃窃私语的学生也会想得到表扬而认真听讲。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化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
而我们的科学课关键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需要的就是学生的合作交流,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显得迫在眉睫。
1.学会合作
教师在做实验之前都要事先分配好任务,让四人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有事可做。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几个经常在实验中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这样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发生矛盾的次数少了,课堂纪律也好多了。在实验中,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实验材料,防止学生抢,争取做到人人有事做。在课上也要多表扬实验做的好的小组,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2.学会交流讨论
学会交流是合作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每个小组成员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一定会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展开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育学生在讨论时,既不要轻易放弃一个想法或方案,也不要迷信权威,盲目肯定。讨论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外,教师在态度上要予以热情的鼓励,在方法上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此外,论题的设置也要精心,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讨论水平,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1.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用生动活泼的话语代替命令的口气,会让学生打心里愿意带实验材料。比如上《各种各样的花》之前,对学生说:“你们想知道花儿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又有什么作用呢?请你搜集身边的花朵,并对它们进行观察,下节课把花儿和你的发现带到课堂来,比一比谁是观察高手!”让孩子产生兴趣,调动积极性,果然有的同学带来了很多种花,课程开展起来得心应手。
2.降低实验材料难度
有些实验材料比较难找,那我们老师就要积极开动脑筋,用一些实用的经常用的东西代替,学生容易找到,自然就带了。酒精灯没有可以请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蜡烛和火柴,没有蒸发皿,可以请孩子带一些勺子或者易拉罐,做食盐水蒸发实验,就可以把食盐水倒入勺子或者剪好的易拉罐内,用蜡烛让水分蒸发。效果非常好,这样实验也非常接近于生活。
3.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学生重视科学学习
我们可以用“家校路路通”这个平台让家长了解所要带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准备。不仅降低孩子自己准备的难度,还提供给他们交流、实践的机会。科学课每个班级一个星期就两节,一节课与另一节课之间会有几天的间隔,所以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很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把信息发给家长,让家长提醒学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习惯不一定是在实验中养成,实验前的习惯对于实验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实验材料非常兴奋,都想急着动手。但教师要告诉他们,在做之前必须弄明白: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做这个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等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再请学生动手,这样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性更强了,实验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作业
我们科学作业不像语数外那样几乎每天有作业,也不像美术课要做出美术作品,更不像音乐课需要学会几首歌曲。我们科学的作业狭隘的来说是同步探究中后面的自我评价中的“练一练”,作业量很少,大多是科学概念题。这部分题目做到“当堂做当堂交,绝不留到课后”。其实从广义来讲,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数据记录、现象、实验记录等等都是属于科学作业,还包括课外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养殖活动等等,所以我们科学作业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非常广泛的。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必须让孩子感兴趣。说老实话大多数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因为作业机械的很多,创造性的很少。而我们科学作业有点相反,观察记录的很多,而机械的抄写很少。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个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科学知识。比如:让孩子了解昆虫的特征,那么光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定义学生是根本不能掌握的,所以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准备一些昆虫的标本,让孩子进行观察,让孩子自己总结昆虫的特征。在观察中学生就发现,昆虫分为三个部分:头、胸、腹,胸部有三对足,头部有触角。然后我再把科学概念公布出来,让学生对照,然后再请学生观察,做到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知识,这是最不容易遗忘的知识。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利用表扬、奖励等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不管是主课还是副课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培养力求循序渐进,结合学生自己的特点,坚持不懈。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科学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知识的小主人,让学生以学习为乐。